臺灣首富的發達之路

 

18世紀,臺灣富豪的發跡靠的是米、鹽等基本民生物資。

19世紀及20世紀初年,臺灣富豪的起家,

則以茶、樟樹及礦產的外銷奠定基礎。

二次戰後,臺灣富豪靠著工業化的實業發展厚植家業。

看著不同年代首富的發達之路,也能理出臺灣經濟發展的脈絡。

臺灣開發史上,隨著不同階段的演進,誕生了代表性的豪富,

從他們發跡的歷程,可以看出臺灣開拓展現的風貌。

臺灣最具代表性,又能「永續經營」下來的大家族,首推板橋林家,

從開基祖林應寅這一代算起,華南銀行創始人林熊微是第六代;

若論輩份,1986年以92高齡過世的林柏壽則是第五代;

以臺灣史蹟權威見長的林衡道則是第七代。總之,

林家代有人才出,家聲不墜,構成很大的魅力。

 

板橋林家賣米鹽致富

林應寅固然是開基祖,林家真正興旺起來,

則是其子林平侯(1766〜1844年)經營米店、辦鹽務。致富後,購買土地,

招佃墾殖,甚至廣達今宜蘭平原一帶,可見其雄圖大略。

留下最好的見證之一是:戰後在政界頗有名聲,

在議壇(省議會)頗有「小鋼砲」之稱的郭雨新,

年輕時代家境貧寒,素賴「大地主」身分的林松壽(林柏壽之弟)

加以栽培,終於日後有成。

林平侯對林家的另一貢獻就是於1818年從新莊遷到桃園大溪。

地緣上,這裡樟樹茂盛成林,為往後林家致力樟腦事業奠定了基礎。

如今慈湖為先總統蔣介石靈寢的暫厝地,當地的山林氣息,

當年深為蔣公所雅愛,林家「順水推舟」捐出用地,提供為行館,

即可見林家在興旺時與當局往來的排場了。

至於從大溪定居板橋,

契機來自林平侯先後率領眾人開闢淡水、桃園、宜蘭、臺北等地,

為了農田水利,林家陸續建了埤圳。

另曾由大嵙崁溪引至土城的大安圳,灌溉區遍及板橋,

面積廣達1,800多甲,原由另一支林家所闢,後來經營困難,

乃由林平侯之子國芳買下。到了1853年,

林家在板橋的三落大厝完工,從此定居板橋,板橋林家也由此定名。

林平侯養有五子,

字號分別為飲記、水記、本記、思記、源記、合稱為「飲水本思源」,

其中以三房的國華(本記)、五房的國芳(源記)合併設立祭祀公業,

取名合稱「林本源祭祀公業」、後來即以「林本源」代表林家。

 

霧峰林家樟腦起家

樟腦本來只是用於藥品用途,

後來發展為無煙火藥與賽璐璐的基本原料,從此需求大增。

加上臺灣從1860年清廷與英、法訂了天津條約,

對外開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港口後,更成為熱門產品,

在1880年代,臺灣供應了全球半數以上的樟腦,可說舉足輕重。

1887年,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大嵙崁及彰化設立「腦務總局」,

銷售業務後來交由霧峰林家的林朝棟(他因參加與中法戰爭,

擋住法軍從基隆而下的戰勢,立下功勞),從此林家從督辦軍務,

搖身一變,跨入此一熱門產業的經營而告大發。

1895年,臺灣進入日治時代。當時,臺灣開發的狀況是:

以中央山脈為界,西半部已是漢人的天下,

但是東部仍是原住民的天下。

令日本統治當局感到「欲去之而後快!」

因為越是崇山峻嶺的深山地區,越是樟木的盛產區,

樟腦事業是統治當局既定的策略性工業,

於是在「平地」鎮壓住抗日份子後,

1906年到任的佐久間左馬太總督,開始了長期不斷的「理蕃事業」。

所謂的理蕃,就是以各種鎮壓手段,剿平原住民勢力,

好讓樟腦事業興旺起來。

說起來諷刺的是:這位理蕃總督,「最後一役」打到太魯閣附近時,

墜崖負傷,從此坐立不安,乃於1915年5月1日下臺。

而這一天,剛好也是霧峰林家為首,

包括林烈堂、林獻堂等等,

踴躍捐款成立的臺人子弟就讀的臺中一中開校紀念日。

這所深具「民族意識」的名校誕生背景有此因緣,

因此留下的創校記念碑刻上的捐款者性名,

其中有一共同背景即與樟腦事業有關,

例如苗栗的黃南球,臺中劉慶業,南投林月汀等等。

 

李春生臺灣茶第一名

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都是從對岸移民來臺,累積數代,成為世家,

日治時代更加發揚光大。臺北的李春生(1838〜1924年)

則是臺灣對外開港後,從廈門來臺,

致力茶業外銷事業而致富。迨日治初,以經商立場,

為維持治安,用首富身份力促辜顯榮,

前往迎接從北部登陸的日軍,從此見重日本統治當局,

先後出任保良總局會辦、臺北縣參事、臺北廳參事等,可說政經兩棲。

很多記載都強調臺灣對外開港後,

英商杜德(John Dodd)致力將臺灣茶外銷歐美的事蹟,

其實,執行者是李春生,最大功勞是他到福建安溪引進優良茶種,

回臺後鼓勵農民栽培,烘焙成「烏龍茶」,從此臺茶外銷別開生面。

其實,在杜德之前,臺灣本地已有茶園,

但是,杜德與李春生引進安溪茶苗的故事,

令人想起英國有名的植物獵人:福均(Robert Fortune),

曾多次到過中國大陸,包括來臺灣採集植物的故事。

當時,福均遠從英國飄洋過海而來,

在上海接應他的就是寶順洋行(Dent & Co.),

而杜德原在寶順服務,寶順後來於1867年倒閉了,

杜德始自立門戶,因而有的記載,

將他以自己姓氏為名的洋行,翻譯成寶順。

李春生事業盛極一時,

曾於1916年與臺北茶商合資創設新高銀行,

其子李景盛擔任頭取(董事長)、

其孫李延禧專務取締役(常務董事),

因而李春生曾被譽為「臺灣產業之先驅」。

 

基隆顏家採礦發跡

當今的九份成為觀光的熱門景點,

街道上充滿著「八番坑」、「採礦博物館」之類的招牌,

令人懷念過去靠著煤礦而繁榮的風光歲月。

如果再深入細看,

往昔當地靠礦業起家的基隆顏家留下的「臺陽煤礦」,

依然有「活動」的身影,因為地皮屬該公司所有,

用戶都得向其承租:有家「龍吟」餐廳,

更是取自顏家發跡時,居兄長地位的顏雲年字號。

顏家創業故事精采之處是:日治時代擁有煤礦,

金礦開採權者,非日本人莫屬,

而顏雲年(1875〜1923年)以精通語言,擔任日軍守備隊翻譯,

1900年日人藤田傳三郎經營瑞芳金山,

他負責供應工料、勞工,由此與礦業結緣,

後來更發揮精湛的「狸掘式」採礦方法,深入礦坑,

使得原本日本人經營無法採掘的礦產,成為他獲利的法寶,終於奠定了大業。

顏家的創業史上,顏雲年與其弟顏國年(1886〜1973年)共同奮鬥,

兄友弟恭,重視教育最為人所稱道。

如果以「本業」眼光來看,顏國年的次子顏滄波,在臺北帝大念書時,

受到父親的指示,由農藝化學系轉到地質學系,後來成為有名的地質學家,

可謂符合西方大哲培根(Francis Bacon)的說法:知識即力量。

可見顏家的興旺既有「狸掘式」在先,繼之講究「理論基礎」十足有「進化」意味。

 

上海幫致力國產化

戰後,臺灣產業發展呈現嶄新的風貌,

國人資本有了充份發展的機會,除了初期一度動亂之外,

大抵而言,政府在政策上傾力發展工業,為企業家提供了舞臺,

具有代表性的是:以地理區域為名的「上海幫」、「臺南幫」等,

慢慢躍上檯面。 

也許有人對「幫」的說法感到低俗,

不過,依據一代學人胡適的考據,

「幫」源自古代「邦」字而來。

如此一說,這些企業集團也就更令人側目而視了。

上海的開埠源自南京條約而來,與香港的對英割讓,

同是清廷劣政敗績的歷史污點。先由外資的介入,

造成十里洋場的表面繁華景氣,連帶也造就「先知先覺」的民族企業家,

致力「國產化」。因而,日治時代,臺灣談不上工業化,有賴進口。

戰後初期,形勢改觀,洪建全、陳茂榜等,都曾到上海採購,

也開發了日後開創生產事業的大門,前者為「國際」,後者為「聲寶」創辦人。

至於原在上海創業有成,後來隨國民政府遷臺而來的知名企業,

如裕隆汽車、遠東紡織等等,都是上海幫的佼佼者。

尤其裕隆領導人嚴慶齡秉承其父對機器工業的執著、專心致力「國產」汽車的開發,

在那段艱苦的歲月裡,滿街跑的計程車,都是裕隆製造,交由物資局配售。

如今裕隆自力開發Luxgen品牌,初步反應口碑不錯,也算是對國人做了回饋。

臺南幫專業經理人共治

至於臺南幫的崛起,也有十足發展民族工業的意味,臺南紡織創辦時,

集合了侯雨利的資金、吳三連在政界的聲望,以及吳修齊的經營力;

接著環球水泥創立後,又讓吳修齊的弟弟吳尊賢躍出檯面,

後來統一企業創辦,成為高清愿的舞臺,箇中一脈相承之處是:

吳修齊是侯雨利在日治時代經營布行(從日本批發進口)的學徒,

高清愿是吳修齊昆仲自立經營布行時代的學徒。至於吳三連,

日治時代即追隨林獻堂從事民族運動,戰後一本初衷,活躍政界,

更是「黨外人士」的守護神。他的老家與吳修齊家毗鄰而居,

彼此有族親關係。

如此,「臺南幫」形成根深蒂固,現在進化到專業經理人共治的時代,

也是企管講究「永續經營」的必然統治模式。 

撰文╱文史作家 司馬嘯青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電子報 

arrow
arrow

    奧黛立的課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