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三伏日為

7 月 18 日 ( 星期五 ) 、

7 月 28日 ( 星期一 ) 、

8 月 16日 ( 星期六) 。

 

我於7/22日前往台南市東區章如瑛中醫診所貼首伏

三伏貼介紹  

 

醫囑說只要先貼上2.5小時

 

過程會癢要稍微忍耐

若真的受不住就先撕掉

 

我感覺癢但還能忍

 

只是偶會想要抓一下

 

撐到時間到後撕除無恙.

我的三伏貼之一  

 

可以的話將持續記錄體驗後的感受

(建議日後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可站內搜尋三伏貼看看有無其他紀錄)

以下整理三伏貼相關訊息提供參考!

 

冬病夏治三伏貼 

  據統計台灣過敏氣喘患者已從 1980 年的 0.8% 增加到 2000 年的 30% ,以台北市為例,過敏性鼻炎盛行率也已高達 53 % ,而鼻子過敏的患者中,大約四分之一合併有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或蕁麻疹,過敏、氣喘很難治!

  過敏氣喘較好發於冬季,而三伏貼是利用一年之中最炙熱的氣候,此時人體陽氣旺盛之時扶助正氣,預防冬末舊病復發,可減緩病症及發作次數,所以三伏貼被認為是冬病夏治。

認識三伏貼 

  近幾年來報章媒體經常報導,中醫用三伏貼來治療氣喘﹑過敏等疾病。到底什麼是三伏貼 ?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結合針灸、經絡與中藥學,以中藥直接貼敷於穴位,經由中藥對穴位產生微面積化學性、熱性刺激,達到治病、防病的效果。 

  所謂的三伏貼療法,其源自於清朝,又名天灸,可治療過敏性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經常反覆性感冒等疾病,並預防感冒。只要在一年當中最炙熱的 3 天,在背部的特定穴位貼上膏藥,到了秋冬您就可以輕鬆告別過敏氣喘老毛病;古代和現代中醫師皆指出確實有其療效。

  三伏貼療法自古代流傳至今,已有悠久的歷史,清代張潞的張氏醫通就有記載『諸氣門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就是三伏貼療法的應用。 

  到了現代,中醫師在臨床上也印證了三伏貼確實能夠治療過敏、氣喘等疾病,於每年的三伏日,在背部的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等穴接受藥物敷貼;其藥物為白芥子、細辛、甘遂、仙茅各一份,將其烘乾研成細末,加薑汁調成小丸子,貼在穴上。 

 為什麼要三伏貼

  目前西醫對過敏性鼻炎的治療原則有四 1. 環境飲食控制及避免接觸過敏源。 2. 藥物治療。 3. 減敏治療。 4. 外科手術,這些方法雖然快速,但有疼痛及副作用的困擾且無法根治,一般人嘗試意願較低,大多轉而使用中醫「三伏貼」的治療方式,依過去的經驗及學術報告,這樣的治療若能持續 3 年 ~ 5 年,對氣喘及過敏性鼻炎的療效可達 80% 以上;這種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直達病處的方式可以減少胃腸道干擾,延長藥效,比西醫的治療藥品還要好,尤其適用於不喜歡服藥的小兒及服藥過多的老人,且操作簡便、價廉、無痛。但是貼的過程中會癢喔!

三伏日的具體日期 

  傳統的三伏日是由二十四節氣中的日期和干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而三伏日是指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第四個庚日和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遵照古籍,這是一年之中最炙熱的三天,亦即所謂的初伏、中伏、末伏,來施行貼藥治療。 

   2014年的三伏日為 7 月 18 日 ( 星期五 ) 、 7 月 28日 ( 星期一 ) 、 8 月 16日 ( 星期六) 。 

穴位敷貼之外,可以另再請醫師依個別實際體質,開予內服藥物加以調理,以內外兼治,裡應外合,提高治療效果。 

貼藥護理過程少數人貼後背部會出現輕度過敏,如有嚴重過敏症狀,可以提前取下藥丸以附贈小藥膏,於過敏及紅腫時塗抹,除了依照醫師的指示治療外,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也相當重要。

arrow
arrow

    奧黛立的課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