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求發財

 

臺灣人的投機金錢遊戲,百年來不斷推陳出新。一百年前的花會就像大家樂,大家一樣為了求明牌墓仔埔也敢去。明明是養軍鴿,後來也可以變成賽鴿瘋狂賭局。連標會也像期貨一樣,連穀子都能當作會錢。地下金融的投資管道層出不窮,就像1980年代的鴻源風暴,仍舊讓人印象深刻。

 

臺灣是個冒險家的天堂。從明清之際,漢人先民不畏黑水溝的大風大浪,明知渡海來臺,淪為波臣的機會遠高於成功上岸。但是「為了前途賭性命」的不服輸性格,在臺灣移民身上展露無遺。

 

好賭不服輸的性格,日後也反應在臺灣人的理財行為裡。在清代的《諸羅縣誌》記載著:「喜博,農工商卒伍相競一擲,……此風漳泉多有,台郡特盛。」指出臺灣人「愛賭」的性格,歷史學者吳文星的研究發現,「清末臺灣社會流行的賭博方式多達1百多種。」

 

當時社會不分貧富、男女老少皆愛賭,那是因為臺灣人從小把賭博當作遊戲,自然而然也不覺得賭博是什麼壞事。就像臺灣人琅琅上口的《愛拚才會贏》歌名一樣,凡是都得拚搏一下。因此,日後在臺灣出現的大家樂、地下投資公司、民間互助會或者賽鴿,也就不足為奇了。

 

花會v.s.臺灣彩票

 

20多年大家樂盛行,賭徒們為了求明牌,墓仔埔也敢去。然而,問鬼神求明牌,不是現代人的專利,早在一百年前的老祖宗就做過一樣的事。1900年12月間的《台灣新報》曾經報導,臺北大稻埕的民眾,因為沉迷「花會」,而到郊區墳墓求明牌,得到女鬼指點後,果然中頭彩,大家聽到了,每天晚上竟然有兩、三百人到墓地,等待女鬼告知簽賭明牌。

 

1895年,日本剛拿下臺灣統治權,臺灣總督府就發現:臺灣人很愛賭。總督府隨即在1895年9月頒布的《臺灣開化良箴》中,將賭博列為臺灣人必須戒除的六大陋習之一。而且,總督府一定會加強取締賭博行為。

 

在當時臺灣各種賭博活動中,最為盛行的就是「花會」,它風靡的程度跟現代的大家樂比起來不相上下。臺北最初開設的地方,在地處偏遠的和尚洲(今蘆州),而後連大稻埕也開起花會,讓賭客押注簽賭。

 

日本人為了禁止花會,以公權力介入取締外,但只是讓花會的進行化明為暗,並無助益。總督府在1901年開始研究在臺灣發行彩券,好讓民眾移轉目標,也就由政府作莊,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財政收益。1906年成立彩票局,發行「臺灣彩票」,為東亞第一個公營彩票,可惜發行5期無疾而終。

 

互助會v.s.穀子會

 

花會是追求是暴富的希望,而至今仍時有所聞的「民間互助會」,可以說是民間的信用貸款。民間互助會一般俗稱「標會」或者「做會」,最早源自於中國大陸原鄉,而隨著漢移民的腳步進來臺灣。標會的用意最早是生意人為了周轉,於是起會邀集大家加入,如此一來需要用錢的人,有一個臨時資金調度的管道,有餘錢的人則可利用標會來賺利息。

 

當互助會走入臺灣農村,型式卻有所改變。原來標會的會款以現金為主,但在農村因為現金流通較慢,後來也興起了以「穀子」做為會款的「穀子會」。穀子會以斤量就為計算單位,而物資價格隨著大環境變化有漲有跌,因此具有期貨的功能。

 

1970年代,糧食物價上漲,很多參加穀子會的家庭,因為無力負擔高價的穀價,而被拖垮。臺灣進入工商社會後,穀子會也跟著時代推演而消失。

 

但是標會卻在1970年代,臺灣的創業風潮起,需要資金周轉,參加互助會的人越來越多。不過,1990年代以後,也因為經濟不景氣,大規模倒會時有所聞。政府也在2000年在《民法》中增加「合會」條文,規範互助會的權利義務。

 

而今因為投資管道暢通,臺灣人對標會的熱衷也大不如前。

  

軍鴿v.s.賽鴿

 

相較於臺灣社會出現的民間金錢遊戲,標會雖然有為有競標行為,但是比起其他的競爭卻有小巫見大巫的味道。諸如目前在臺灣仍盛行的「賽鴿」,表面上是養鴿人的競技賽,實則為大筆金錢流通的賭盤。

 

臺灣人養鴿子,源自於日治時代,因為當年日本人發動「南進政策」,以臺灣為據點做為侵略東南亞諸國的基地,當時需要很多的信鴿輔助其他的通訊工具,做為戰情聯絡,於是鼓勵民間認養軍鴿。

 

1930年民間因為養軍鴿也發展出「傳書鴿競賽」。二次大戰結束,軍鴿失去用途,然而臺灣民間養鴿風氣也盛,「傳信鴿競賽」因為戰爭沉寂一段時間,戰後卻演變成「賽鴿」。

 

1960年代,臺灣的賽鴿活動已經有相當規模,全省已經有北中南的賽鴿組織。後來隨著賭金不斷加碼,也引來黑道覬覦,賽鴿的糾紛時有所聞。為了贏得比賽,甚至還發展出擄鴿勒索等犯罪手法,常常也登上社會新聞版面。

 

現在每年北中南三大地區,會分成春、夏、秋、冬四大季賽會,賭資至少十數億。當中龐大的利益驚人。養鴿原是怡情養性的活動,但對臺灣人來說,有競賽有輸贏,才會有勁。

 

大家樂v.s.鴻源風暴

 

臺灣人愛拚鬥的性格,遇到任何事都不能輸人,「輸人不輸陣,輸陣歹看面」的想法似乎埋在基因當中。

 

198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之後,很多人致富了,沒法致富的小市民,都急著找發財管道。於是,也給大家樂和地下投資公司有了很大個成長空間。

 

大家樂從中部起家,簽賭組頭以愛國獎券的開獎號碼做為對獎依據,當時台視有個熱門的益智猜獎節目叫「大家樂」,也不知道從何開始,也成了此種猜號碼賭博方式的名字。瘋狂的程度讓政府不得不忍痛,停掉發行37年的愛國獎券。然而,大家樂沒有就此消失,反而以香港六合彩的開獎號碼,做為對獎依據,時至今日仍有許多人樂此不疲。

 

當年中南部瘋大家樂,北部也流行把錢交給「投資公司」,其中最有名的就屬「鴻源機構」了。1983年眷村出身的沈長聲為首、另外結合於勇明和劉鐵球,相準了經濟起飛,民間遊資多,卻因為金融管制,小市民沒有投資管道等因素。鴻源集合眾人資金投資股票、房地產、百貨公司,甚至全盛期還成立了球隊。

 

短短8年間,鴻源吸納了20萬人,超過千億的資金,然而鴻源發生財務危機之前,頭6年裡,鴻源投資人每月發放的紅利月息超過4分,大家自然趨之若鶩,於是像老鼠會一樣,一個拉一個入會投資。真的也有人在裡頭獲利了結,多數人卻因為貪婪一再深陷,最後血本無歸。

 

回顧臺灣升斗小民為了投機求財的歷史記錄,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新的「投資方式」出現,然而樂於冒險的臺灣人,似乎永不放棄機會前仆後繼,於是永遠有人被坑殺出局。

 

撰文╱文字工作者林立華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電子報

arrow
arrow

    奧黛立的課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