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幼稚園的戶外旅遊活動(建築參觀之旅)到訪了

台南移民署的辦公建築

看看這是什麼建築

心想

可不能跟著幼稚園孩子一樣

看看就走了

所以我特別想要進去參觀一下  

發現裡面多是外國人

看到樓梯上貼著歡迎的體貼標語

牽著孩子準備上樓參觀卻被志工擋下

呵呵

原來這裡歡迎的是有相關業務需求的人來申辦

內部是不歡迎參觀的遊客滴...

看來她華美的外觀吸引參觀人潮之際

也多少為辦公人員帶來困擾了

像我這種帶著孩子的劉姥姥想要一窺大觀園的面貌

可真是有鄉巴佬的窘態

不過

在了解這狀況以前

我真以為這是個觀光景點呢

實際狀況呢!

這裡是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服務事務大隊 台南市第一服務站

的辦公處所

這裡主要申辦事項有三類,第一為國人,包括役男入出國、無戶籍國民之居留與定居、入出國日期證明等;

第二為大陸地區人民及港澳居民,包括大陸地區人民入出境許可、居留及定居審理許可事項暨香港澳門居民入出境、居留及定居審理許可事項;

第三為外國人,包括外國人在臺辦理停留延期、居留證與居留延期、永久居留及重入國許可事項等。

移民輔導部分,則充分掌握各項有關新移民的資訊,建立一個完備的資訊平臺,適時合宜的提供新移民必要的輔助,

一窺大觀園裡的就是這些!

開放參觀的是室外~~建築外觀!!!

建築外觀是以歐洲城堡的方式呈現,建築最上端是太陽神阿波羅柱子帶著點希臘風格,旁邊有小天使老鷹的雕像陪襯著

現在這裡是移民署的辦公地方喔。

這是辦公的地方呢

公家機關使用這樣的辦公環境真的讓人好奇耶!

淵源為何呢?

別和我一樣聳聳滴

以為這棟建築是古蹟或什麼歷史建物的,

這棟建築是十幾年前,政府鼓勵民間投資透過BOT方式興建的,業者當時闢為餐廳,直到租約到期後,大約民國96年間業者將該棟建築還給政府,再承租給移民署直到現在,

台南移民署的全名「是內政部入出國及移民署服務事務大隊」台南市第一服務站

地址►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2段370號

室外全天開放參觀

位處於烏橋公園內

一旁就有運動與遊樂場所

周邊還有文藝復興樣式的雕像

因為廳舍華麗壯觀

吸引許多遊客駐足拍照留念,

也有許多新人前往拍攝婚紗

雕像掉像  

   

延伸閱讀:

巴洛克建築:

(一)『巴洛克』(baroquo)一詞的由來

巴洛克是16世紀到18世紀流行於歐洲的藝術型式,源由可能有三:

1. 義大利語的baroco 嘲笑中世紀黑暗粗鄙的神學。

2. 義大利語的barocchio可疑的買賣活動。

3. 葡萄牙語的barocco指變形的珍珠(畸形的珍珠)。

因此,巴洛克一詞原義有奇異古怪的意思,古典主義者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風格。這種風格意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型式,追求自由奔放和表達世俗情趣。

(二)『巴洛克』興起的原因:

1. 對文藝復興時代那種講究平衡、莊重、邏輯及理性的反抗。藝術家常使用較突出的手法來表現平衡的效果。

2. 處於君主專制政體發達的時代,需要莊嚴而富麗的風格以表現帝王的權威。

3. 公教對抗改革以後,激起了宗教的熱情,此風格能夠表現宗教運動的特質,因此有人說巴洛克為對抗宗教改革的產物

(三)『巴洛克』的特質:

1. 具有動感,追求戲劇性、誇張、透視的效果。

2. 力圖表現或暗示無窮感,運用變換透視效果使其變得撲朔迷離的鏡面手法。

3. 強調光線,設計一種人為光線,而非自然的光,產生一種戲劇性氣氛,創造比文藝復興更有立體感,深度感,層次感的空間。

4. 將建築,繪畫,雕塑型式融為一體。

(四)『巴洛克』建築

異於古希臘羅馬的建築風格,是17世紀至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被譏諷為過度繁複與過度華麗,反映出極致的藝術概念和優質的工藝技術。巴洛克建築那時最醒目的建築物是教堂和宮殿第一座巴洛克建築:耶穌會教堂,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的建築。

(五)『巴洛克』建築的特色

1. 建築雄偉、雕琢裝飾華美,外型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

2. 廣泛大量的運用古典的因素,如:柱子、圓頂、拱門和神話故事的雕塑

3. 色彩極強烈,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從複雜的幾何圖形中變化出更複雜的圖形或空間。

巴洛克建築的主要特徵是:

聖卡羅教堂正面

一、炫耀財富。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充滿了華麗的裝飾,色彩鮮麗。

二、追求新奇。建築師們標新立異,前所未見的建築形象和手法層出不窮。而創新的主要路徑是,首先,賦予建築實體和空間以動態,或者波折流轉,或者騷亂衝突;其次,打破建築、雕刻和繪畫的界限,使他們互相滲透;再次,這是不顧結構邏輯,採用非理性的組合,取得反常的幻覺效果。

三、趨向自然。在郊外興建了許多別墅,園林藝術有所發展。在城市裡造了一些開敞的廣場。建築也漸漸開敞,並在裝飾中增加了自然題材。

四、城市和建築,常有一種莊嚴隆重、剛勁有力卻又充滿歡樂的興致勃勃的氣氛。

這些特徵同時也是文藝復興晚期手法主義的發展

結構特徵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建築史中則用以指1530~1600年間意大利某些建築師的作品中體現前期巴洛克風格的傾向。

羅馬耶穌會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特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佈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鑒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薩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正門上面分層簷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兩側作了兩對大渦卷。

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衝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嚮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風格的教堂富麗堂皇,而且能造成相當強烈的神秘氣氛,也符合天主教會炫耀財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築從羅馬發端后,不久即傳遍歐洲,以至遠達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築過分追求華貴氣魄甚至到了繁瑣堆砌的地步

從17世紀30年代起,意大​​利教會財富日益增加,各個教區先後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由於規模小,不宜採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為圓形、橢圓形、梅花形、圓瓣十字形等單一空間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實 ​​例有羅馬的聖卡羅教堂,是波洛米尼設計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欖形,周圍有一些不規則的小祈禱室;此外還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與天花裝飾強調曲線動態,立面山花斷開,簷部水平彎曲,牆面凹凸度很大,裝飾豐富,有強烈的光影效果。儘管設計手法純熟,也難免有矯揉造作之感。17世紀中葉以後,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風靡一時。

巴洛克建築極富有想像力,創造了許多出奇入幻的新型式,開拓了建築造型的領域,活躍了形象構思能力,開拓了室內空間佈局的嶄新觀念,積累了大量獨創的手法

由於宗教信仰政治體系的緣故,英國的巴洛克風格並不明顯。至於法國,路易十四雖然是一個對軍事興趣高於藝術的政權,不過他卻能體認建築藝術的吸引力,並且大興土木;他也推動國家藝術的創作,決心使法國本土風格成為巴洛克的經典風格,這種想法從此以後卻成為法國人集體意識的一部分。

英國巴洛克

  巴洛克風格主要盛行於天主教國家,雖然英國信奉新教,崇尚簡樸,但查理二世復辟時期為了彰顯其權力,也開始發展華麗的建築風格。荷蘭對英國的裝飾藝術以及住宅建築的影響也頗大。到了十七世紀初期,皇室建築開始有了義大利化的風格,而最偉大的英國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也運用這種風格來設計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建築師:克里斯多佛‧雷恩﹝Christopher Wren, 1632 ~ 1723﹞

  克里斯多佛‧雷恩是一位實際卻又富有實驗性的建築師,他的想像力與創造力在巧妙多變的教堂設計中非常明顯。基本上,他的設計合乎實際需求,氣勢莊嚴而沒有壓迫感,他以極節制的手法,表現建築的基本線條和室內空間,將古典宗教精神與豐繁的巴洛克完美融合。 

  一般而言,英國巴洛克時期建築,裝飾華麗。在橢圓形大廳、圓形屋頂上經常看到古典的樣式和曲線樣式的相互搭配運用;建築物四周,也搭配廣場、庭園、噴泉、雕像。雖然雷恩沒有去過羅馬,但他和義大利建築師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一樣,在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 Cathedral﹞ 的中央設計一個巨大的圓頂,兩側是華美的塔樓,中央大門入口則是神殿面貌的展現。 

聖保羅大教堂

﹝St. Paul Cathedral﹞

1675 ~ 1710 年

雷恩﹝Christopher Wren﹞之作品 

地點:倫敦,英國 

  英國是一個新教國家,基本上是反對巴洛克這種類型的藝術,所以聖保羅大教堂雖然是屬於巴洛克風格,它還是捨棄了屬於巴洛克的那種狂想的部分,盡量傾向文藝復興的理性。雷恩的聖保羅大教堂主要結構是沉穩的文藝復興風格,和凡爾賽宮一樣,在外觀較少誇張的裝飾,給人一種宏觀的感覺。 

  理性風氣對藝術發展相當不利,譬如英國一直要到十八世紀才漸漸出現自己本土的畫家,在這之前,我們看到在英國從事繪畫的,都是來自外國的畫家,例如范戴克等人。 

法國巴洛克

  法國巴洛克的極盛時期是在路易十四時期,法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其執政期間正是君權神授思想最巔峰的時代。他嚮往義大利的文藝復興,建立法蘭西學院,每年派遣藝術家到義大利學習。路易十四所興建的凡爾賽宮,雍容華貴、富麗堂皇成為法國巴洛克式建築的代表。 

  受到路易十四的影響,整個法國舉凡服裝、禮儀、藝術,都展現出巴洛克風格,義大利古典美學蔚為主流。至於法國北方的法蘭德斯以及東方的日爾曼也對法國的巴洛克運動有所影響。 

  法國的巴洛克時期出現了幾位卓越的藝術家,包括了建築家勒沃﹝Louis Le Vau﹞、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拉突爾﹝Georges de La Tour﹞、洛蘭﹝Claude Lorrain﹞以及勒布倫﹝Charles Le Brun﹞。 

建築師:勒沃﹝Louis Le Vau, 1612 ~ 1670﹞ 

  法國建築師勒沃是法國巴洛克時期最好的建築師,凡爾賽宮﹝Palace of Versailles﹞即為他所設計,它的公園綿延數公里,無法一眼望盡,而其建築物本身也宏偉壯觀。凡爾賽宮的特色在於它的外觀裝飾不像其他巴洛克建築那樣華麗大膽,但是它幾乎是所有文藝復興風格特質的重組,凡爾賽宮的室內設計理念更是被視作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典範。 

凡爾賽宮

﹝Palace of Versailles﹞

1661 ~ 1774 年

勒沃﹝Louis Le Vau﹞是主要建築師 

巴黎近郊凡爾賽鎮﹝Versailles﹞ ,法國 

  但是勒沃只是凡爾賽宮這項浩大工程的前導,經過幾乎半世紀的時間,凡爾賽宮終於在好幾代的設計師、藝術家和工匠的努力之下逐一完成,然而整個整體建築與園林在概念上則異乎尋常的一致:直接或象徵的影射路易十四本人。凡爾賽宮完成後一如路易十四所願,吸引了全歐洲的注意,成為當時每個歐洲王室的理想典範。 

畫家: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 ~ 1665﹞

  普桑是法國巴洛克風格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他的藝術的主要特點有二。第一是無君的思想。他崇拜的是人類與大自然而不是君王,希望世界是和平幸福的,不再有壓制、暴力和狡詐。第二是理性高於一切,他認為藝術是理智的產物 

  普桑作品多以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為題材,再加上自然景物的描寫,構圖嚴謹,氣氛寧靜,富有田園詩般的抒情味道。他的風景畫更成為法國民族風景畫的基礎,並對歐洲浪漫主義風景畫產生重大的影響。普桑在義大利生活很久,使他敬仰古人的成就,服膺拉斐爾等文藝復興大師,一生引為楷模。 

 

arrow
arrow

    奧黛立的課本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