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點點畫
第一次對圓點畫特別關注 !
在小喆上學第一本繪畫課本中
一群蝴蝶美麗的翅膀上
是幼幼班的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
以棉花棒沾濃郁顏料點上去的
繽紛又搶眼
蝴蝶看似不平凡的美麗圓點衣裳
卻是
孩子用簡單的點...放...動作完成的
原本也沒有什麼足以大做文章的
但是
卻巧合地
讓我在商業週刊報導中看見
草間彌生
日本的圓點藝術革命家
於是關注圓點藝術到底成就了什麼革命性的歷史地位
原來看似簡單的圓點
卻在數大的情況下
被無限擴充或者說是複製繁衍
成就一種壅擠的視覺景象
看似平靜單純的圓點
卻因為聚集
產生的巨大的視覺效果
增生是恐懼還是治療恐懼 ?
是令部分人頭皮發麻的毛茸茸感 ? 還是治療對某種恐懼的強迫面對治療法 ?
深入了解草間彌生的背景
發現以上疑問
都是肯定的回答
藝術有時候就是反映藝術家的心境情緒或態度
孩子點出厚實濃郁色彩的圓點
過程中至少我感受到
孩子手指透過練習
穩定地發展成熟
還有
棉花棒也能是繪畫的好畫筆 !
還有 !
幼幼班的棉花棒畫---沾上...草間彌生複製繁衍的圓點風格 ! ! !
當初在構思這本書的裝幀時感覺有點惶恐,因為原文版本已做得十分精美,如何讓中文版同時兼具份量和質感,便是一項挑戰。
《愛麗絲夢遊仙境》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從她掉進兔子洞的冒險旅程開始,搭配上草間彌生有如夢境一般的插畫,於是閱讀這本書就有如看奇幻電影般的感受。
草間標幟性的「色彩對比強烈的圓點」、為愛麗絲特別創作的插畫,要如何共生在一本裝幀表現上?那麼就「從圓孔看愛麗絲」吧!因之衍生出書本+書盒的書體結構。
書盒不做滿,露出一小部分的原點插畫,並在書盒上軋洞,讓小愛麗絲從圓洞中探出身來。另外,書盒做兩邊開口,而不是傳統的一邊開口,除了造型上看起來較輕巧靈活,也是呼應故事中愛麗絲掉入夢境後又回到現實世界。封底上是自比為「現代版愛麗絲」的草間彌生,對比封面上童話版的愛麗絲,也是一個完美的ending。
書盒裡鋪上如蜘蛛網般的畫,讓草間彌生的世界如蜘蛛網眼蔓延整本書。嗯,這個世界只是一個夢。
草間彌生介紹摘自維基百科
草間彌生(1929年3月22日-),被稱為日本現存的經典藝術家,出生於日本長野縣松本市,在1956年移居美國紐約市,並開始展露她佔有領導地位的前衛藝術創作,現居住在日本東京。她曾與當代其他藝術家如安迪·沃荷、克拉斯·奧爾登堡、賈斯培·瓊斯一起聯展。
童年與青年時期
1950年代到1970年代
-
1954年,草間在繪畫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達:「某日我觀看著紅色桌布上的花紋,並開始在周圍尋找是不是有同樣的花紋,從天花板、窗戶、牆壁到屋子裡的各個角落,最後是我的身體、宇宙。在尋找的過程中,我感覺自己被磨滅、被無限大的時間與絕對的空間感不停旋轉著,我變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剎那間,我領會到這不是只有我的想像、而且是現實中的狀況、我被嚇到了。於是我對於紅色桌布和上面的花紋產生了強烈的恐懼,我認為它就像是咒語,正在剝奪我的生活,我衝上階梯企圖逃離,但階級卻在我腳下散開,於是我從上面跌下來,腳腕也扭傷了。」
-
1960年代參加了許多反戰運動。
-
1965年,在紐約展出《無限鏡屋》(Infinity Mirror Room),個人特色(白底紅點、大面鏡、藝術家站在中央)相當引起注意。
-
1966年,作品《無限的愛》(Love Forever),使用小圓燈泡和大面鏡無限反射的空間裝置,造成了相當視覺迷幻的作品,可說是草間的成名作。該年受邀參加了第33屆威尼斯雙年展。作品名為《那克索斯的花園》(Narcissus Garden),以1500個金色鏡球(內部是塑膠製)裝置組成,放在Italian Pavilion戶外展場上,草間本人穿著金色和服端坐其中。並立牌告示一個金球價格美金2元。由於她作品中強調藝術應如超市可銷售的概念,引起了不少的爭議。
-
1968年,創作短片「消滅自己」(草間の自己消滅)得到了比利時第四屆國際短片大獎與第二屆日本聯合樹下電影節(アン・アーバー映画祭)的銀獎。
1980年代之後
-
1983年,小說《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獲得日本第10屆野性時代新人文學獎。(1999年中文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
2000年,參加澳洲雪梨2000雙年展[1]。作品是1965年的《無限鏡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樣的材質複製,原作已毀損。整個作品空間為250 x 500 x 500 公分)
-
2003年,在日本與美國展開了長期的巡迴回顧展。並獲法國文化部頒發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
2013年,臺灣桃園縣政府舉辦2013桃園縣地景廣場藝術節,在新屋鄉展出「生命的足跡」(Footprints of Life)15個作品。
現況
她目前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她的工作室離治療所不遠,她曾經常對媒體表示「如果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特色
草間彌生的創作被評論家歸類到相當多的藝術派別,包含了女權主義、極簡主義、超現實主義、原生藝術(Art Brut)、普普藝術和抽象表現主義等。但在草間對自己的描述中,她僅是一位「精神病藝術家」(obsessive artist)。從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她企圖呈現的是一種自傳式的、深入心理的、性傾向的內容;草間所用的創作手法則有繪畫、軟雕塑、行動藝術與裝置藝術等。
草間在相當早的創作時期就發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她善用高彩度對比的圓點花紋加上鏡子,大量包覆各種物體的表面,如牆壁、地板、畫布、家裡會出現的物品(還有裸體的助理)。她自己的打扮往往也與作品有很高的同質性,並以短上衣和非常強烈的眼影妝聞名。草間曾說明這些視覺特色都來自於她的幻覺,她認為這些點組成了一面無限大的補捉網(Infinity nets),代表了她的生命。
此外,草間也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繁殖」特色,她有許多作品都以蕈類聚生的造型出現。在1990年代之後,草間加入了商業藝術的領域,與時裝設計界合作,推出了帶有濃厚圓點草間風格的服飾,並開始販賣許多藝術商品。
著作
草間彌生也是日本當代作家之一,自她在1978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後,陸續出版了含自傳在內有10幾本書籍。除了前面生平提到的幾本重要小說之外,還包括了《聖馬克教堂的燃燒》(1985年)、《天地之間》(1988年)、《拱形吊燈》(1989年)、《櫻塚的雙重自殺》(1989年)、《如此之憂》(詩集,1989年)、《鱈魚角的天使》(1990年)、《中央公園的毛地黃》(1991年)、《沼地迷失》(1992年)、《紐約故事》(1993年)、《螞蟻的精神病院》(1993年)、《堇的強迫》(1998年)、《1969年的紐約》(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