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咖啡的歷史
台灣咖啡樹最初是由英商德記洋行有一名茶商,
於西元1884年自馬尼拉引進100株阿拉比卡咖啡,
首次種植在今台北縣海山地區,次年又輸入種子,
在文山的冷水坑、汐止附近也有種植,
之後因英國人退出乏人管理所剩不多,
後來再引進爪哇品種試種成功,逐漸推廣。
日據時代,
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於1902年在冷水坑蒐集馬尼拉系咖啡種子,
並從小笠原引進爪哇系咖啡種苗試種成功,
栽培於花蓮的豐田及玉里地區。
農業試驗所嘉義分所於1919年試種恆春場所有品種,
並調查評估所有咖啡樹品種,
結果以阿拉比卡種咖啡表現最優,
在1927年全台灣普遍栽培。
其他地點如台北林業試驗分所、花蓮豐田、台東卑南也都曾小規模種植。
台灣咖啡種植最多的全盛時期在1942年間,
全台灣種植面積將近1,000公頃,
主要分佈於嘉義紅毛碑、雲林古坑荷苞山、花蓮瑞穗、台東森永等地區,
另外少數栽培的有埔里、六龜、台東初鹿、關山等地區。
1937年至1945年間,在二次世界大戰時大部份咖啡田荒蕪,
1954年因咖啡國際價格高昂,在當時的農復會及有關機關注意下,
栽培開始逐漸恢復,並派遣人員出國學習咖啡栽培及加工,
1958年時恢復雲林縣老咖啡園,
並建立現代化咖啡加工廠,在嘉義、花蓮安東等地推廣,
產量曾達到100多公噸,
但之後因政府未繼續獎勵推廣,
雲林縣經濟農場未能妥為經營,栽培日漸減少。
台灣咖啡在光復後隨日本人的撤退而式微,
直到九二一地震後,經由各地發展傳統產業結合觀光休閒事業重建,
才又使台灣咖啡再度從塵封的歷史中被挖掘出來。
目前台灣種植較多的地區有
南投中興大學的惠蓀林場、雲林的古坑、
嘉義的中埔、番路、竹崎、阿里山、嘉義農業試驗分所,台南的東山等地,
其他地區如北部的五股與淡水、東部的台東池上、
中部的南投埔里以及南部的台南、高雄、屏東等地也都有種植,
隨著國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喝咖啡的人口數增加,
目前已普遍興起栽種台灣咖啡的趨勢,
全臺灣咖啡樹的栽培面積亦持續增加中。
近年台灣咖啡頗受好評,
台灣咖啡有非常好的香氣,具有獨特的微酸,
經過適當的烘焙使口味溫和順口,
實在道地的臺灣咖啡,非常符合一般民眾的喜好。
目前咖啡產業除結合地區性的觀光產業及地方特色發展外,
也有農會與產銷班的結合發展咖啡產業,
或是農民自行農田轉作種植咖啡,
甚至自創咖啡品牌自產自銷到開設台灣咖啡專賣店,
使全臺灣種植咖啡的面積陸續增加,
栽種地區由北到南都有,咖啡產業正陸續在台灣嶄露頭角。
站主特別推薦
綠飲食代"酵淨"系列特色咖啡豆
推薦理由:
每顆咖啡生豆經獨家使用天然酵素液洗淨淨化,再以包覆式曝曬陽光後真空包裝存放,咖啡豆由裡而外‘酵淨’過,豆體更純淨, 烘焙後更能呈現出台灣咖啡豆渾然天生的風味!
咖啡豆為什麼要”酵淨”:
因為,咖啡豆烘焙前的生豆經過多道精緻手續,經過脫殼後生豆才現出食用的豆體,嚴謹的廠商還會進行嚴格篩選撿出完好的咖啡豆,但是因為儲藏過程中歷經的時間與場所都可能汙染了豆體, 烘焙前的豆體需要有讓它們更純淨的過程,因此, 綠飲食代嚴選”酵淨”系列咖啡豆特別在咖啡烘焙前經過獨家"酵淨"酵素淨化手續, 提供更純淨,展現更原初風味的健康咖啡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