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端午節回娘家

勤奮的媽媽準備要包肉粽~~我娘家家人現在大多吃素~~

所以我媽媽包的是素粽

這裡只重點介紹包粽子的方法

內陷配料請依自己喜好準備

事前準備工作:

粽葉先用水煮過,泡過夜。

隔天用乾淨的菜瓜布一葉一葉正反兩面都要清洗乾淨。

棉繩剪適當長度十條一捆先綁起來

葉子取三片交疊出最平整的平面

在左三等分右二等分的位置點上凹起來成為一個三角錐狀

先鋪第一層米

加內餡料

再鋪一層米

把碗狀粽葉鋪成約九分滿

粽葉包的動作步驟  

包粽子步驟二

 

最難的來囉!

把粽葉向下折順著椎狀粽葉兩邊折壓出稜線

再把多餘的葉子收尾

用棉繩打上活結(拉開線的一端就能取下肉粽)

修剪多餘葉子

包好一顆囉!

這樣懂了嗎!

光介紹是很簡單

因為看起來好像很簡單

實際包起來呢!

說真的沒有經過練習

很難包的好看喔!

紀錄媽媽的包法

給自己當教材...慢慢磨練...

 包粽步驟二  

  粽子打活結 

我包的  

放入鍋中水煮

煮好後!

還冒著煙~~趁熱吃~~ 

素粽成品開動囉  

延伸閱讀

關於粽子(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糉,或糉子,為端午節應景物之一。以竹葉包裹糯米或油飯、豆沙、綠豆、紅豆、眉豆、黃豆、臘腸、鹹鴨蛋、花生、栗子、玉米、冬菇、蝦米、豬肉之類,並以水煮或蒸熟的食品。起源於端午節祭祀龍的祭品,後來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投江,人們為了讓屈原屍體不被魚類所食,粽子就變成投江餵魚。

《說文解字》中,糉字的解釋為「蘆葉裹米也」。而「糉」字右半邊有「聚集」的意思,意即粽乃為米之聚集也。《本草綱目》載「古人以菰葉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櫚葉之形,故曰粽」。 

粽的歷史悠久,在戰國時代時已經出現。楚國三閭大夫及愛國詩人屈原投汨羅江自盡後,百姓為了防止魚類破壞屈原的屍體,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讓魚喫米飯而不去咬屈原的遺體。另說則是用來祭祀屈原的供品[1]。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備的食品,除了紀念屈原之外,江蘇等地,粽子被認為跟伍子胥信仰有關。當地記載:「鄉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2]

西晉周處《風土記》寫道:「仲夏端午,烹鶩角黍。」《齊民要術》卷九引《風土記》記述粽子「蓋取陰陽尚相褁未分散之時像也」。 

臺灣粽子的作法源自於中國南方,外包麻竹葉或桂竹竹籜再以白棉線或鹹草捆紮,其樣式多成錐立四角形狀,但同時在臺灣南部和北部地區之間在作法上亦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常被臺灣人稱作「南部粽」、「北部粽」。相比南方粽,北部粽體積更小巧,油較多,味道也較鹹。不論南北,都有加入瘦肉、蛋黃,還有花生,甚至魷魚等海味。1949年後,大量軍民隨國民政府遷台,其中以江南人居多,所以亦隨之傳入江浙省粽類為多。台灣習俗中,若某家有喪事則端午不製粽,粽由女主人娘家提供,並贈以回禮。亦有考生吃粽子,有「包中」的含意。

台灣北部粽

臺灣北部作法是米浸泡於水中,瀝乾後用油炒香,並加入五香粉、胡椒粉、醬油等調味料。將米蒸熟後,近於「油飯」,再以竹葉包裹填餡,再一次使入味。也有人直接用油將米粒炒至半熟,包裹填餡後蒸食。台灣北部粽所用竹葉多為筍殼,色澤棕黃,略帶斑點,質地頗為堅韌,較無葉香融入其中。

台灣南部粽

南部粽或稱水煮粽,特色為投水煮食、較不油膩。作法是用純白糯米浸泡後加瘦肉、三層肉、香菇、鴨蛋黃、紅蔥頭,亦有添加花生、栗子、蘿蔔乾者,較特殊的亦有加魷魚、蝦米者,餡料須先行醃製,以粽竹葉包裹,入大鍋中,以大火水煮,中間或添冷水一至二次,持續加熱至熟透,費時大約一時半至兩小時。臺灣南部粽所用「粽竹葉」,質地細緻而葉面較寬(大部分是麻竹葉),氣味也較芳香,食用時帶有淡淡的竹葉清香。也有用月桃葉子包的,有一股特別的月桃香,而且月桃葉子比較大,可以包更大的粽子,而還有一個特色就是會淋醬和灑上花生粉增加滑順口感南部肉粽店家通常可品嘗到這般美味。 

菜粽

臺灣南部同時有種以花生和糯米包製的粽子。其煮法和南部粽相同為水煮粽。食用時搭配花生粉、香菜和醬油膏一起食用。

鹼水粽又稱甜粽,

屬甜點類,以糯米和鹼劑包製,成品為黃色、有彈性、口感有彈性;食用時通常淋上糖漿般的醬汁或直接沾白沙糖或黑糖。也有包紅豆內餡等,多種口味。 

客家粽

米粽:蒸過的糯米飯包入蝦米、紅蔥頭、菜脯、香菇絲、豬肉等材料,以曬乾的麻竹葉包裹再蒸熟食用[3]。

粄棕:糯米經泡水後研磨成米漿,瀝乾水分搓揉成粄糰,加入菜脯香料再用麻竹葉包上蒸熟。在製作上比較耗時,因此風味也更為特殊。

原住民粽

與漢人之粽外觀類似,稱為「阿拜」,流行於魯凱、排灣、卑南等族。選用芋頭粉、小米、糯米或高粱粉。內層包上肉餡、外緣先包上假酸漿葉,最後包覆以月桃葉。

野薑花粽

為新竹縣內灣老街上著名點心,以野薑花葉包上山地香菇、豬肉、糯米,蒸煮後食用,充滿野薑花香味。

中國北方粽 

北方粽多為錐形

北方以一般用蘆葦葉卷為漏斗狀。因蘆葦細長而窄,常需兩、三片相疊才能綁粽。 

餡料則灌入糯米、粘黃米等,亦可加入棗。一般只有甜素餡,多用紅豆沙或小棗做餡,有用粘黃米或其他粘種糧食的封口用細繩或草絲捆紮(北方傳統上用馬蘭草),作成稜錐正四面體形狀,然後用水煮熟,可以熱食也可以冷食,具有葉子的清香味。 

到了近代,有些北方的粽子也成為和南方的一樣,成為4個角的粽子。但還是以錐形為主。但是口味還是多為大棗、小棗、金絲棗或者豆沙,以甜味為主,鹹味較少。 

中國南方粽 

以前南方粽多為長型,口味為咸粽

南方多以箬葉包粽,也有用蘆葦葉者。粽子形狀接近三角錐,體積較大。餡料有糯米外加肉、赤豆等,有甜鹹葷素各種口味,其中以嘉興肉粽最為出名。南方粽子的主要類型有肉粽,棗粽,栗子粽等。肉粽是用瘦豬肉在醬油中浸泡一段時間後,裹入同樣被醬油浸泡過的大米(也有直接用泡好的純白糯米的)中。近年來,人們在肉粽中加入適量肥豬肉的越來越多,這樣口感更為香美.此外,近年也有蛋黃肉粽,即在粽子中加入煮熟的鹹鴨蛋黃。製作粽子的糯米中常常也會加入水泡過的紅豆或者綠豆。 

嘉興粽 

嘉興五芳齋粽子禮盒

嘉興粽子為長形,有大肉、豆沙、雞肉粽等品種。它的粽子從選料、製作到烹煮都有獨到之處。米要上等白糯米,肉從豬後腿精選,粽子煮熟後,肥肉的油滲入米內,入口鮮美,肥而不膩。許多海內外朋友皆因品嘗過嘉興粽子後,方知浙江嘉興的地名。嘉興粽子以「真真老老」和五芳齋兩品牌為最。 

上海由於和嘉興地理位置接近,所以粽子的口味和外形與嘉興粽子基本一致。 

潮州粽

外形成三角錐體,視竹葉大小而定,由一片或兩片竹葉包裹餡料而成,以一條鹹水草捆紮成形。 

餡料包括有無加調味的糯米、加入滷水抄制的糯米、以豬油網包著甜紅豆沙製成的豆沙丸、滷水半肥瘦豬肉、冬菇、蝦米、粟子…等。餡料位置經過編排,甜豆沙丸被無調味的淡糯米包圍,所以即使餡料有甜有鹹,但仍然能調和出引人的味道,風味獨特。當中使用的滷水加入了南姜、八角、陳皮…等。 

廣東粽

廣東、香港地區的作法與中國南方的許多沿海地區大致相若,但以裹蒸粽、鹼水粽、(甜食)和鹹肉粽(鹹食)為主,亦有紅豆粽和綠豆粽等。近年來,也有茶樓和部分小販售賣。而每逢端午時節,有些食品公司更以魚翅、鮑魚、金華火腿、臘味、江瑤柱等貴價材料作餡料。另外,近年亦有出現以西米取代糯米製成的水晶糉。 中山蘆兜粽、台山粽 

娘惹粽

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由於當地的土生華人沿襲了其祖先帶來的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加上受到馬來人的文化影響,他們以獨有的「中式+馬來式」的混合做法製造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娘惹粽。

馬來西亞粽

五香鹹肉粽,帝王粽,鹹蛋花生粽、眉豆粽,綠豆粽,蝦米粽,鹼水棕,鹼水紅豆沙,玉米鹼水粽、等

日本粽

日本部份地區在端午節也有吃粽子的習俗,日本粽有多種不同的款式。 

其中一種呈長條狀,尾端有稻草伸出,幾隻捆成一紮。 

在新潟縣山北町有一種鹼水粽,稱為灰汁笹巻き。 

朝比奈粽是朝比奈的名產,加入山茶花的根。 

灰汁巻き類似廣東式的鹼水粽,常見於南九州,如鹿兒島縣、宮崎縣、熊本縣的人吉、球磨地區等。 

arrow
arrow

    希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